碧影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碧影文学 > 绝世经典 > 第十八章 坐九州宿眠帝王楼 统华夏功成千秋业

第十八章 坐九州宿眠帝王楼 统华夏功成千秋业


  第十八章坐九州宿眠帝王楼统华夏功成千秋业

  且说立姓易容成秦舞阳模样,携樊於期人头随荆轲离开燕国,入秦行刺秦王,及至刺杀行动失败,秦王嬴政怒不可遏,寻根溯源,彻查此案,知一切都是燕太子姬丹捣得鬼,发誓血刃姬丹,命大将王翦立即进攻燕国,又派大将李信重兵增援,誓要最短时间内消灭燕国。王翦得秦王派兵支援,如虎添翼,势头更猛,二军汇合后,王翦为主将,李信为辅,大军猛攻燕国,与燕军连连厮杀混战,燕国本地僻人稀,十分弱小,兵力严重不足,又无知名大将统领,接连战败,渐渐不敌,燕国形势岌岌可危。

  却说荆轲等人离开燕国之后,柳兰兰才从高渐离处得知情夫樊於期已死,柳兰兰闻讯悲伤不已,莫说樊於期为人如何不堪,在外面沾花惹草,对柳兰兰却是一如既往,情有独钟,不曾亏待于她。柳兰兰起初丧夫,被樊於期好心收留,从无尽苦海中解救出来,自那时起柳兰兰便已笃定心意,无论以后怎样,一生一时跟随此人,至死不渝。既知情郎亡故,柳兰兰芳心亦死,自去樊於期坟墓前拜祭七日七夜,说完情话,诉尽柔肠,而后回归家中,于星月之夜,尽情放纵一番,一杯毒酒下肚,随樊於期而去。

  可怜柳兰兰风尘女子,却也这般贞洁高尚,本是苦命之人,犹如尘埃沙粒一世浮沉飘荡,如今魂归九泉之下,也算安得其所,只是她至死也不知情操被立姓曾经玷污。

  柳兰兰既死,高渐离怜其忠贞,收其尸骨葬于樊於期坟墓之旁,喻以阴世比翼双栖,此事传将开来,燕国百姓亦感其悲壮可敬,无不颂扬泣歌,于是刻碑立传,于后人口口相传,成为千古佳话。

  再说太子姬丹遣荆轲等人入秦行刺秦王,终日惴惴不安,恍惚半月有余,从秦国传来消息,荆轲被杀,此次任务失败,姬丹悲伤欲绝,又探听得知,原来秦舞阳临阵反叛,趁荆轲不备将他杀死,转而投靠秦王嬴政,才使自己苦心筹划计谋毁于一旦,姬丹悲愤交加,怒骇无比。姬丹自知那秦舞阳乃立姓假扮,虽不知立姓为何背叛自己,自忖昔日待立姓不薄,恼恨立姓无情无义。事已至此,姬丹只有悲天悯人,黯然自伤,又有何法挽回一切,眼看秦国大军来势汹汹,步步进犯,燕国如何能够抵抗,苦苦与秦对峙数月,秦军终突破重重防线,渡过易水,大军直逼燕都蓟城。

  秦军猛攻勇战,不给燕国一丝喘息之机,杀进蓟城,蓟城军士苦撑数日,随即失守沦陷,燕军且败且逃,护送燕王喜和太子姬丹高渐离等人仓皇北上,一路逃至辽东。

  却说秦王嬴政发兵攻燕,既已攻下燕都蓟城,余怒未消,记恨姬丹刺杀之仇,不许燕兵投降,下令将城中居民全部屠杀,以报往日仇怨。可怜无数无辜燕国百姓,惨死秦人刀剑之下,看那蓟都城中尸骨如山,血流成河,姬丹因一己私利,引祸全城子民遭殃陪葬,不知姬丹见此有何感想,心中是否有一丝悔意,所作所为是可悲还是可笑?

  姬丹等人落败逃走,蓟城无数燕国臣民被蹂躏折磨,屠杀殆尽,战乱中高渐离舅舅高昌亦被流矢射中,逃跑时不甚绊倒,被马蹄踏为肉泥,而繁极一时,高昌一手经营的北国食府在战火中也被烧为灰烬,化作乌烟,战争过后,一切恢复平静,蓟城中一片硝烟,除了秦人士兵,更无一个站着的燕国子民,满城中毫无一点生气。

  秦军屠城三日,未见姬丹身影,回禀秦王,秦王嬴政甚是不悦,命令秦兵全军出击,誓要取得姬丹首级,否则绝不罢休。王翦李信领命,整顿士气,稍作休息,继而率军全力追击燕国残余兵力,直至辽东苦寒之地。

  其时燕军与秦苦战,及至败逃辽东,仅剩不到十万兵力,众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,又见秦军穷追不舍,顷刻而至,看秦军气焰嚣张,来势汹汹,不由分说,上来就打,秦兵个个又都勇猛异常,骁勇善战,燕兵叫苦连连,全无斗志,与秦军一战,几乎全军覆没,剩下不到五千兵力,落荒而逃,众兵士又保护燕王喜众人,逃至深山之中,不敢露面。

  燕军伤亡惨重,退路全无,有谋士议臣上告燕王喜道:“秦军攻打燕国,杀死都城中无数军民百姓,可见狠毒之心,此刻穷追至此,又全歼燕国主力,围困大王,不依不饶,此等天大祸事,全因太子行刺秦王而起,那秦王恼恨太子一人所为,迁罪大燕举国子民,无数人跟着遭殃,大王亦受其害,此事由太子而起,必由太子而终,唯今之计,只有杀掉太子,献出首级,或可平息秦王怒气,得到秦王谅解,大王才能保全性命,保住燕国”。

  燕王喜闻语掩面而泣,自度燕军无力对抗秦国,祖宗几百年基业却要毁于自己手里,届时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,如要苟全社稷,却要拿亲生儿子性命去换,如何忍心,权衡利弊,徘徊良久,终狠了心,秘密派人杀死姬丹,看罢最后一眼,心如刀割,然后割其头颅,装在盒子里,命人送去秦营。

  王翦得姬丹首级,思忖秦王大仇得报,已达目的,又见燕兵残弱势力隐居深山龟缩不出,燕军已强弩之末,不足为患,而秦兵远征而来,一路劳顿,此地又荒凉苦寒,天气恶劣,秦兵颇多染病,若秦军一直纠缠下去,颇费时日,与李信商量计议一番,于是应了燕王议和请求,罢兵息战,稍作整顿,率大军凯旋而归,捷报秦王。

  却说姬丹为报私仇,苦苦隐忍数载,心胸如此狭隘,竟割他人头颅献秦王以谋其计,到头来大事不成,反而搭上了无数人性命,反遭报应,亦被割去头颅,落得凄惨下场,无奈命运弄人,着实可悲可叹。姬丹既死,高渐离心中徒觉凄凉,独自高歌一曲,不辞而别,悄然而去,从此不知所踪。

  欲说秦与诸侯六国多年战争,韩国早亡,秦将王翦又连败赵燕两国大军,赵公子嘉逃代,燕王喜奔辽,两国皆是苟延残喘,名存实亡,不足为惧,秦征六国大业,自此完成一半,剩下魏楚齐三国战战兢兢,惶惶恐恐。

  王翦不辱君命,杀姬丹泄嬴政心头之恨,又大败燕军,全胜而归,秦王嬴政喜不自胜,亲自出宫迎接王翦李信大军。嬴政念王翦之功,命人通报宫中王公大臣、卿侯爵爷,一应全部到场庆贺,大摆宴席,为王翦李信等人接风洗尘。

  却说秦王嬴政诛杀郭开,郭开手下党羽四散,无人胆敢出面说情,余下收尾工作交由立姓处理,立姓清算旧账,又有赵高出谋划策,遂查封康恩府,将起初造谣凡有干系者一应法办严惩,奏秦王,大小百十号人被发配充军,一时间康恩府前冷冷清清。

  此事平息,提邢侍郎立姓威信权势愈重,宫中再无人敢与之作对,虽外面战争激烈,秦燕两国打得不可开交,咸阳宫中倒是一片祥和,一连数月,立姓除了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琐事,闲暇之余,赏花玩月,浸悦风情,又经常与一众狐朋好友玩耍享乐,生活悠然自得,好不惬意快活。

  立姓被秦王召见,抖擞精神,直往咸阳宫,将至咸阳宫外,已闻宫内喧哗嘈闹,人声鼎沸,尽皆欢愉兴奋之词,立姓命侍卫通报秦王,拂拭衣角,梳理面容,迈脚自入宫门。踏进大殿来,放眼望去,但见人影摇曳,觥筹交错,众人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,偌大殿堂数十张方桌陈列,整齐有致,桌上摆放鲜花供礼、瓜果零食、美酒佳肴,看那百余号头脑人物,此时秦国位高权重之人齐聚在此,真乃百年盛事,大殿之上一片其乐融融景象。

  立姓扫视场上群英,大多认识,瞅见那边好友王贲,与众人谈笑风生,指点挥洒,边上有一年长之人,虽胡须斑白,皱纹粗糙,却体态稳健,傲骨铮铮,看他眼中尽是刚毅之色,脸上犹存风霜沧桑,却无半点苍老迹象,众人环绕其侧,慕仰崇拜,寻思自是王贲其父,大将军王翦,微微犹豫,分开众人,朝那边走去。众人大都识得立姓,见他走来,执礼微笑问候,立姓一一回应。

  却说秦王嬴政召群臣赴宴,此刻稳居大殿中央,端坐龙椅之上,看殿下群臣蠕动,兴高采烈,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,大殿之上热闹非凡,颇感欣慰,时辰已至,朝群臣朗声道:“大家都都齐了吧”!

  众人听闻秦王问话,忙止了喧嚣,环顾左右,齐声道:“臣等俱已到齐”。

  嬴政挥挥手道:“好,诸位爱卿请坐”。

  众人道:“多谢大王”,各归其位,立姓坐于王贲之旁。

  嬴政见众人落座,笑意盈盈道:“寡人今日召众爱卿前来,乃是为大将军王翦庆功,王爱卿消灭燕国,如今荣胜归来,寡人十分高兴,心中欢喜得很呐”。

  人群中王翦忙起身拜道:“大王过誉微臣,臣愧不敢当,今日胜利全仗大王鸿福庇佑,雨露恩泽呀”!

  嬴政笑道:“爱卿过谦啦,爱卿不遗余力,接连扫除赵燕两国,居功至伟,劳苦功高,世人无不知晓啊”。

  众人附和道:“大王圣德仁慈,大将军功绩卓著”。

  立姓隐在人群之中,因王贲之故,亦十分钦佩王翦壮举,赞道:“大将军精忠报国,碧血丹心,令世人钦佩,当真大秦之幸啊”。

  王翦听人夸赞自己,看看这人十分眼生,心想本是同僚,抱拳应道:“阁下过奖了”。

  嬴政见二人对话,开口道:“王爱卿,这位是提邢侍郎立姓,昔日寡人受难之时,多亏了他出手相救啊”。

  王翦长年征战在外,心忧国家安危,宫内之事所知甚少,但当日荆轲行刺秦王此等大事,自是有所耳闻,听说那日救下秦王之人乃是一名侠士,不料竟是眼前这位年轻人,啧啧称奇,赞道:“原来阁下便是提邢侍郎,华少府主,老夫早闻卿爷英雄事迹,昔日卿爷忠心护主,大战歹徒,老夫好生钦佩啊”。

  立姓忙道:“大将军折煞在下了,大将军战功赫赫,为国争光,声名远播四海,而在下碌碌无名之辈,比起大将军差的远呐”!

  王翦道:“承让承让”。

  立姓道:“幸会幸会”。

  嬴政既已引见二人认识,缓缓开口道:“寡人本心无大志,自即位以来,本打算偏安一隅,苟活一世,不敢遗忘先辈志愿,谨守祖宗基业,终日勤勉自省,未有一刻懈怠。因见山东六国不安现状,野心勃勃,气焰猖狂嚣张,发兵屡犯我大秦河山,天下生灵饱受涂炭之苦,世上万千百姓尽遭荼毒杀戮,以致烽烟四起,哀嚎遍野,此等祸乱之事,伤天害理,有悖人伦,寡人见此惨状,痛心疾首,祈愿尽早结束战乱,天下一统,还黎民百姓一个太平盛世。值此危难之际,幸有列位有志之士挺身而出,不畏艰难,为民请命,言语慷慨激昂,感人肺腑,寡人于心何忍旁观天下苍生罹难,哪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,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。寡人自起兵以来,与诸国混战百余次,无数大秦勇士流血牺牲,所幸苍天不负,神明眷顾,时至今日,已经灭掉三国,寡人甚感欣慰啊”。

  众人歌颂道:“大王心系天下苍生,真是菩萨心肠,望大王早日得偿所愿,华夏一统,天下归心”。

  嬴政罢手,叹道:“哪有那么容易说说就行了,虽然今天我们拿下了韩赵燕,仍有其余楚魏齐三国环伺在侧,虎视眈眈,他们见我大秦雄心壮志,吞并三个国家,已有所警惕,为求自保,势必会联合起来,合力对抗我大秦,唉,往后的日子不好过了,仗不好打了”!

  忽有一人道:“大王不必担忧,大王既能消灭三国,余下三国自然也能征服”,众人瞧去,开口说话之人却是刚从燕国陪同王翦征战回来的李信将军。

  嬴政望望李信,急切道:“哦,李将军这么有信心”?

  李信道:“依臣之见,楚魏齐三国乃是一盘散沙,不值一提,即便联合起来,也是乌合之众,不足为惧,大王根本无需焦虑,只要派大秦铁骑兵临城下,三国军队定然吓破胆子,不战而降,管保马到成功”。

  嬴政道:“依将军之言,该怎么攻打三国呢”!

  李信道:“余下三国之中,魏国地处中原,就在大秦眼皮子底下,国君昏庸无能,国内无甚明辩之士,大王若要灭魏如同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;齐国遥距东海之滨,国人不思进取,贪图享乐,早已丧失锐气,不堪一击;只剩下楚国勉强有点实力,可以一战,依臣之计,可集中秦国兵力先对付楚国,一举拿下楚国之后,给魏齐两国一个下马威,唬得魏齐胆寒,两国势必会乖乖投降,大王那时不战而屈人之兵,天下一统,有何不可”。

  嬴政见李信豪言壮语,信誓旦旦,颇为心动向往,毕竟关乎千秋成败大计,微微冷静,询问王翦道:“王爱卿,你怎么看呢”?

  王翦本躲于人群,一言不发,听秦王问话,沉吟道:“以老臣看来,李将军之计倒也可行,只是楚魏齐三国多年来休养生息,养精蓄锐,国力犹存,特别是楚国,处江南鱼米之乡,土地肥沃,幅员辽阔广袤,大王如要攻打楚国,须得谨慎行事”。

  嬴政道:“是啊,前路荆棘丛生,困难重重啊”。

  王翦道:“事在人为,只要我大秦上下万众一心,最终胜利必然属于我们”。

  嬴政缓缓道:“那依将军看来,秦国与楚作战,出动多少兵力才能拿下楚国”!

  王翦微微犹豫,沉声道:“六十万”。

  嬴政闻语一惊,暗道:六十万,那几乎是秦国所有兵力了,如要被他全部带走,国内可就十分空虚了,徘徊不定,疑惑道:“六十万,未免也太多了吧”。

  李信突然道:“臣只须二十万兵马”。

  嬴政闻语惊道:“李将军,你是说只须二十万兵马便可消灭楚国”?

  李信道:“不错,大王只须拨给臣二十万兵马,不出一年,臣定可扫平楚国”。

  嬴政道:“李将军会不会太草率了”?

  李信昂然道:“军中无戏言,请大王相信微臣,臣若灭不掉楚国,甘愿提头来见”。

  嬴政踱步,缓缓道:“王将军,你可能统领这二十万兵马灭掉楚国”。

  王翦道:“臣恐怕不行”。

  李信自度此次灭燕全是自己功劳,如今却被王翦抢了去,心中很不是滋味,乘机讥道:“王将军老矣,竟如此畏战”。

  王翦微笑,对嬴政道:“李将军后生可畏,胆魄过人,老臣苍老之躯,无法相比,臣请告老还乡,躬耕田林,还望大王应允”。

  嬴政思忖:这李信在灭赵、燕之时出过大力,未尝一败,军功赫赫,也算是颇会用兵打仗,倒不是庸夫脓包,而王翦在外征战多年,心已沧桑,所谓英雄迟暮,壮士暮年,不免心生胆怯。那楚国虽然地大物博,多年来与我大秦数次较量均是惨败,早已不堪一击,一蹶不振,如今王翦却要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,若要胜了还好,若他临阵倒戈,反叛大秦,那可如何是好,岂非自掘坟墓,正是人心隔肚皮,不可不防。如今天下局势明朗,倒不如让李信领兵前去,秦国也好保存国力,以防谋变。王翦一生征战,对大秦倒也忠心耿耿,不如随了他的意,放他回去,也算两全其美,念及于此,朗声道:“寡人本想请王将军领兵征伐楚国,为大秦再次扫除障碍,将军却是不肯”,叹口气道:“好吧,王将军在外征战多年,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,劳苦功高,想必十分劳累困顿,是该好好休息休息了,爱卿既然有心归隐,寡人怎能不允,你就回去颐养天年吧”。

  王翦拜道:“多谢大王成全”。

  却说王贲在一侧观摩局势,见父亲突然提及隐退,甚是不解,攻楚机会被李信抢了去,甚是不忿,私语王翦道:“父亲,你怎么把攻打楚国的机会荣誉让给了李信,白白便宜了他,刚才他言语排挤您,您没看到吗,怎可让小人得志”?

  王翦淡然道:“言语之间一点冲突,算得了什么,何必放在心上,儿子呀,你要心胸开阔”,又道:“你还不懂,他其实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,为父这是审时度势,明哲保身呀”。

  王贲疑惑道:“父亲何出此言”?

  王翦悠悠道:“楚国建国数百年,文脉深厚,国基稳固,曾经称霸中原,雄视天下,虽然近些年有些没落,实力仍不容小觑,百足之虫死而不僵,况且楚国地貌复杂,国土辽阔,打起仗来,加上魏齐两国相助,如要灭之谈何容易?李将军年少轻狂,豪言二十万兵马便可拿下楚国,实在是太过莽撞了”。

  王贲笑道:“原来如此,还是父亲老谋深算,李信太年轻了,吃亏的定然是他”,又道:“那父亲却为何一定要隐退呢”?

  王翦叹道:“凭为父多年领兵征战经验,如要灭楚,旷日持久,须倾全国之力,非六十万军队不可,如此一来,动摇国本,为父手握重兵,大王猜忌心重,必然忌惮于我,如何能对我放心。为父既已表露此意,大王已然疑心于我,只须我统领二十万兵马,可为父深知这是万万不行的,到头来一定会惨败,为父却没有选择余地,怎能拿二十万条秦国人命开玩笑。大王倚重笃信李将军,我自知劝说无用,大王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心意,如要纠缠下去,功高震主,反而加重大王疑心。国家患难之时,正值用人之际,我若与李将军苦苦相争,就算不会两败俱伤,李将军定然会记恨于我,惹世人耻笑,倒不如及时退让,既消除了大王心头忧虑,也让李将军一展身手,大家也落得个一身轻松,何乐而不为”。

  王贲感慨道:“父亲急流勇退,拿得起放得下,孩儿却贪图功名,实在羞愧啊”。

  王翦道:“贲儿,你还年轻,不必自责,咱父子都是为大秦着想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有这份心就够了”。

  王贲道:“谨遵父亲教诲”。

  王翦徐徐道:“我料定李将军这一去,不久便会大败而归,那时秦王必然还会相邀为父出山,这是为父不愿看到的,这样吧,贲儿,你可求大王让你领兵侵袭魏地,扰乱楚国后方营地,扫除秦国后顾之忧,意在随时全力支援协助李将军队伍,凭你的军事才干,就算拿下整个魏国也未尝不可,那时就算李将军落败而归,也不算无功而返,秦国也不至于一败涂地”。

  王贲道:“父亲所言极是”,转而拜秦王道:“大王,臣愿领兵攻打魏国,与李将军一同为国争光”。

  嬴政忽闻王贲之言,寻思已经罢了王翦职位,再拒绝王贲请求令其父子难堪,王氏家族脸上无光,便道:“王将军此言当真”?

  王贲决然道:“正是”。

  嬴政道:“王将军一心建功立业,可喜可贺,你要多少兵马”!

  王贲道:“十万兵马即可”。

  一言既出,群臣哗然,纷纷侧目,难信他领十万兵马便敢攻打魏国,李信亦在心里冷笑:“小子不知天高地厚”。

  嬴政闻语颇为高兴,心中稍一权衡,道:“好,寡人就给你十万兵马”,又笑道:“我大秦有李将军,王将军这等栋梁之才,何愁不得天下”,又道:“寡人封李信、王贲为大将军,副将自选,各攻楚魏,寡人在这咸阳宫中静候二位将军早日凯旋归来”。

  李信王贲道:“多谢大王,臣等定不辱使命”。

  王贲慨然道:“臣若要攻魏,须得越过楚国北方十余座城池,臣愿以身请命,率先出兵,待拿下楚国这些土地,讨个好彩头,也好为李将军腾路,解除李将军后顾之忧”。

  嬴政欣然道:“王将军胆识非凡,如此最好不过了”。

  李信不悦道:“臣自能扫除屏障,何须王将军费心”。

  嬴政道:“二位将军无须争了,就按寡人说的办,这件事就这么定了”,又道:“今天本是祝贺王翦、李信两位将军灭燕归来,普天同庆的好日子,打仗之事暂且放一放,来,大家为两位将军举杯,今日众爱卿放开痛饮吧”。

  便是歌舞招展,灯光摇曳,众人早已饿得肚子呱呱叫,风卷残云般将美味佳肴一扫而净,又是美酒下肚,醉生梦死,如此在神仙梦幻中流连忘返,夜深才尽兴而归。

  往后几日,王翦交罢兵权,将诸事安排妥当,叮嘱王贲一番,果回频阳老家享福去了,接着王贲操备兵马,邀立姓一同前往魏国打仗锻炼锻炼,立姓欣然应允,三日后大军出发,经由韩国,进击魏国南部地区,果与楚国边防部队遭遇,两军混战数日,楚军不敌,逃往南方,秦军占领楚军大片土地,接而迂回北上,一路势如破竹,摧枯拉朽,直逼魏都大梁。

  且说王贲率领秦军兵发咸阳,大军高歌猛进,也只月余,已然抵达魏国都城,将大梁围了个水泄不通,王贲本想一鼓作气,一举攻克大梁,无奈大梁城墙高深坚固,魏军依托城防工事,拼死抵抗,坚守不出,王贲束手无策,一筹莫展。

  且说秦国连年与诸侯战争,既灭韩赵,又连连攻占魏国周边地区,魏都大梁早已是一座孤城,只因大梁北有黄河,西临鸿沟,既有水利之便,魏军补给动脉不断,这才有恃无恐,与秦军数次交战,均不落下风。

  且说立姓随王贲出征,长久以来王贲纵横南北,天下无敌,已然领略了王贲的军事才干,此时见秦军停滞不前,王贲整日愁容满面,于心不忍,献计王贲道:“将军攻打大梁,已有月余,却久攻不下,这样下去如何是好”!

  王贲愁道:“是啊,我本以为半月便可拿下大梁城,没想到魏军竟如此英勇,负隅顽抗到现在,倒是出乎意料”!

  立姓道:“将军如要拿下大梁城,倒是有一计可施”!

  王贲喜道:“兄弟有何良策,快快说来”。

  立姓道:“大梁城地势低洼,城墙牢固,这既是它的优点,也是它致命的弱点,将军若要硬攻着实不易,却可利用他的弱点,一击必杀”,接着道:“大梁周围有黄河鸿沟两条大河,将军可以命士兵开凿疏通,将两河之水引至大梁城下,等到黄河泛滥之时,就是城中魏军灭亡之日,那时魏军可谓叫天不应,将军何须费一兵一卒,便可轻易消灭魏国了”,见王贲踟蹰不定,问道:“将军认为不妥吗”?

  王贲叹口气,道:“老弟呀,这个计策我老早也想到了,只是此计太过阴损,实施起来攻下大梁城自然不费吹灰之力,只是这样一来无数百姓也要被淹死,多造杀孽呀”!

  立姓看王贲举棋不定,劝道:“将军,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,两国打仗,死伤在所难免,妇人之仁乃兵家大忌,将军熟读兵法,不会不知,且不说十万秦兵苦苦与魏军对峙,庞大队伍多待一天便多消耗一丝力量,若不变通迟早被魏军拖垮,再说李信此刻亦领兵攻打楚国,秦军两线作战,兵力分散,本应速战速决,不宜持久作战,如若给了魏军喘息之机,再联合别国军队反攻我军,那就十分被动了,将军切莫犹豫,早做决定,大王肯定望眼欲穿,此刻盼望着将军大胜归来啊”。

  王贲看立姓说得慷慨激昂,自知秦兵在此一直拖下去百害而无一利,又确实没有其他办法迅速攻下大梁,徘徊良久,黯然道:“好吧,就按你的计策行事吧,唉,我王贲怕是要背负千古骂名了”。

  立姓见王贲同意,喜道:“将军不必忧虑,将军这是为国家做贡献,为百姓谋福利,美名必将永垂青史”。

  事已至此,王贲无可奈何,便依立姓之计,命两万士兵分作两批,沿黄河鸿沟,抄通往大梁近道,同时开工,深挖沟渠,留下士兵依然驻扎大梁城下,威慑魏军,时一月,渠道成,王贲命人开闸放水,刹时间,两条大河波涛汹涌,河水奔流而下,一泻千里,直涌大梁城下,大梁城瞬时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,看那风起云涌,天地变色,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乌云之中。

  虽说洪水顷刻而至,大梁城墙西北两面尽遭侵袭,王贲等人本以为大梁城即便再固若金汤,不出半月,必然倒塌,却是小看了大梁城。欲说当年魏惠王建造大梁城墙之时,可谓煞费苦心,采用最先进的技术,最优质的材料,找来天下最优秀的工匠,四面城墙乃以水泥混凝土浇筑大青石而成,自然坚固无比,莫说寻常刀剑利器伤之不得,即便用大炮火药轰炸也无济于事,当年齐军无数次攻打大梁也进展不得。此刻王贲看大梁城浸泡海水之中,一片汪洋,进也不是,退更不是,也只能望洋兴叹,无计可施,大梁城如此整整撑了三个月之久,城墙这才裂出缝隙,水流得以乘隙而入,接着大水来回冲击,两面城墙轰然倒塌,怒水尽灌大梁城。

  水淹大梁,王贲叹道:“终于倒了”,秦军也都喜上眉梢,一洗倦容,俱叹道:“终于熬到头了”。看那江水滔滔,一发不可收拾,大梁城中鬼哭狼嚎,哀声遍野,无数百姓官兵乱作一团,无处逃命,顷刻被洪水吞噬,消失不见,多少人死于非命。正是水火无情,洪水淹城不到半日,只见魏王假一众乘坐小船,拨开涟漪,出城投降。王贲受降,魏国灭亡,至此三晋尽亡,王贲整顿军马,领兵返秦。

  却说当日在王翦老将军庆功宴上,王贲李信各自表态,各攻魏楚,二人授罢兵权,王贲抢得先机,于楚国北方率先与楚军一战,楚军大败逃走,王贲出师先捷,博得头功,楚国十余座城池收入秦国囊中,后王贲领兵自去伐魏。秦军赢得开门红,本是值得庆贺的事,李信也算捡了大便宜,李信却闷闷不乐,恨得牙痒痒,暗道抢我功劳。看王贲志得意满,满面春风,埋怨归埋怨,却也不敢耽搁,同蒙武领二十万兵马,亦出兵征伐楚国。

  却说李信并非胸无点墨,毕竟随大将王翦在外征战过,有些见识,李信领大军进发楚国,心下寻思:楚国地域辽阔,若要一处处攻打颇费时日,即便最后战胜楚国,必被王贲等人耻笑,不如兵分两处,各个击破,那便省时多了,便召蒙武计议道:“楚国兵力分散,地盘广大,咱们须得各个击破,方为上策,这样吧,你我各领兵十万,分头攻打楚国重要城堡,最后胜利汇合,以求早日结束战斗”。

  蒙武忧道:“李将军,楚国雄踞江南富裕之地,兵源必当十分充足,咱们冒然拆分兵力,以小博大,实在不明智,如果遇上强敌大肆围捕,岂非要吃大亏,以小将之见,还是合力攻打楚国为好”。

  李信笑道:“蒙将军太胆小了,楚国军队本是乌合之众,不堪一击,莫说楚国集全国之力抵抗我大军,无疑以卵击石,本将军也视若无物,就算再不济,你那支兵马当真被楚军围困,本将军赶去支援你也是来得及的,你大可放心好了”。

  蒙武道:“这样会不会太冒失了,请将军慎思啊”!

  李信不悦道:“我是大将军还是你是大将军,不要多说了,就按我说的办”!

  蒙武见李信笃定心意,多说无益,心里暗暗叹口气。

  却说秦军此次出征只有二十万兵马,本来兵力缺少,李信却还要分作两批,大大削弱了秦军有生力量,与蒙武各领兵十万分别攻打平舆和寝地,也该李信走运,李信攻打平舆之际,正值楚国内讧,君臣离心,不能迅速调集兵力抵抗,大败楚军,李信志得意满,又乘胜追击,进而攻打鄢郢,再破之,李信意气风发,一鼓作气,又挥师东进,攻打城父。其时李信马不停蹄,一路奔波,已有数月,楚国内乱已息,一致对外,楚王见秦军攻至国内腹地,气焰嚣张,哪能坐以待毙,忙派大将项燕前去抵挡,项燕仓促召集二十万兵马,火速领兵赶至城父,抗击秦军。

  却说项燕绝非泛泛之辈,亦是有名大将,本御兵有术,指挥得当,加上当年秦将白起坑杀无数楚兵,楚人尽皆恨秦入骨,楚军作起战来,分外英勇,在城父与秦军周旋数日,居然抵挡得了剽悍秦军,再过半月,居然开始反击秦军。

  且说此时王贲这路秦军已攻破大梁,生擒魏王,胜利消息传至李信军中,李信久战不胜,烦躁难耐,急功近利,求胜心切,命秦兵与楚军决一死战,而秦兵长久苦战,大都疲惫不堪,心生倦怠,又遭遇楚国主力部队,只一交锋,立马溃败,死伤过半,李信大怒,领残余秦军且战且退,命人通知蒙武火速赶来支援。且说蒙武与李信分别,领兵进攻楚国,稳中求胜,此刻也已攻下寝地,听闻李信大败,意料之中,惊骇之余,不敢耽搁,领兵星夜驰往城父救援,与李信会合后,共同迎击楚军。项燕与秦军一战,见秦军得到援助,分析形势,佯装败逃,李信见状大喜,认为楚军害怕了,正好可以一雪前耻,便要反击,蒙武劝道:“楚军势头正猛,突然撤退,只怕其中有诈,将军小心为妙,切不可中了楚军诡计”。李信兴致勃勃,早已失去理智,哪听蒙武劝告,执意追击楚军,蒙武长叹。李信领兵狂追三日三夜,大军赶至深谷之中,忽然不见楚军踪影,李信正起疑间,忽闻山上兵马嘶吼,震彻山谷,无数楚军铺天盖地从周围杀将出来,将秦军四面包围,秦军冷不防遭遇楚军埋伏,中了楚军诱敌深入之计,哪能从容应战,俱已吓破了胆,任由楚兵宰割,片刻之间秦兵死伤无数,秦兵连日奔波,本已十分疲惫,此刻军心涣散,早无斗志,即便蒙武带来十万救兵,也只能当作炮灰,秦军败局已定,李信回天乏术,秦军被楚兵打得体无完肤,李信哪敢恋战,率领五万名士兵奋力冲出重围,李信哪敢再逞强,下令全面撤退。而楚军愈战愈勇,哪会放过大好机会,项燕领兵紧追不舍,穷打猛赶,直打到楚国边境,李信领两万余名残兵败将逃回咸阳。

  却说王贲立姓领兵灭魏全胜归来,秦王嬴政本来欢喜,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,李信却是铩羽而归,秦军伤亡惨重,嬴政震怒,恨不得将李信五马分尸,幸得群臣相劝,秦国正值用人之际,秦王强忍心中怒火,遂将李信下狱,蒙武罢职。此刻嬴政才意识到楚国虽然已经衰弱,但毕竟地广人众,具有一定实力,非轻易可灭,悔不该当初轻信了李信小儿,又有良臣纳谏,嬴政深知非请王翦再次出马,方可力挽狂澜。嬴政遂亲赴王翦频阳老家谢罪道歉,言之以理动之以情,敦请王翦统兵出征。

  王翦早料今日,见秦王亲自来请,如何推辞,向秦王索要六十万兵马,良田万顷,秦王一一应允,择日亲自为王翦送行,王翦携其子王贲,少英侯立姓,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楚国。

  嬴政送王翦等人离开,王贲问道:“父亲何故向大王索求良田豪宅,以父亲威望,还怕将来没有安身之所吗”?

  王翦笑道:“我儿有所不知,如今我向大王要了六十万兵马,几乎带走了秦国全部力量,秦国命脉全系为父一人之身,大王若要消灭楚国,不得不用我,心中却是十分忌惮我,为父假意向大王请求赏赐良田豪宅,意在表露为父绝无异心,只是贪图享受,不恋功名,如此方可消除秦王疑心,打消大王顾虑,为父才能在外面安心打仗,没有后顾之忧,才可征服楚国”。

  王贲悟道:“原来如此,父亲当真高瞻远瞩,心思缜密”,又道:“父亲准备怎么攻打楚国”?

  王翦忧道:“楚国是一块硬骨头,想要彻底消灭它绝非易事,须得长久长线作战,假以时日,待耗尽楚国国力,便可不战而胜”。

  王贲道:“全凭父亲掌控大局”。

  且说李信兵败逃亡,秦王请老将王翦出山,嬴政倾全国之力凑够六十万部队交给王翦,及至王翦发兵再次入楚,楚军稍得喘息之机,项燕亦征来五十万兵马,举全国之力,抵抗秦军。二人深知,此战成败关乎两国命运,均不敢掉以轻心。王翦分析形势,认为秦军长途跋涉,况兵员众多,不宜速战,反观楚军士气旺盛,咄咄进逼,不宜硬对硬,针锋相对,乃率六十万大军屯兵平舆,拉长战线,按兵不动,以训练为主,平日里教士兵跑步跳远,锻炼身体,好吃好喝供养,王翦又经常深入兵营,关心士兵饮食起居,嘘寒问暖,绝口不提开战之事,任凭楚军如何叫嚣,坚守营寨,不许秦兵主动迎战。

  这样一来,楚军反倒疑惑,纵观秦军六十万人马,兵力远远高于己方,却一直避战龟缩不出,如此对峙一年之久。其时秦国早灭诸侯四国,粮草源源不断从诸国运往秦营,秦军后方得以充分保障,王翦并不担心,一年来,秦兵养得白白胖胖,身强体健,浑身都是肌肉,而楚军庞大队伍,后勤供给跟不上,内耗严重,楚军长久求战不得,颇多怨气,楚军终于熬不住了,开始向东撤退。便在此时,王翦趁楚军懈怠之际,下令秦兵全军出动,向楚军发动总攻击。长期的相持不战,不仅耗尽了楚军的粮草,还耗尽了楚军的锐气,楚军军心已乱,项燕与秦军只一交战,立马惨败,半数楚兵被屠杀,半数投降成为俘虏,只有一小部分得以逃走,五十万楚军就这样烟消云散,化作泡影,项燕自感无颜面对楚国子民,含恨自杀。

  却说项燕自杀之前,眼看楚国百年社稷将要毁于一旦,千万生灵终将惨死秦人铁蹄之下,自己身为楚人,统领五十万兵马却一败涂地,将楚国子民的厚重寄托和殷切希望无情斩杀,内心深感惭愧,眼中饱含苦楚泪水,悲伤不已,高呼道: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,遂自愿就死,天空顿时电闪雷鸣,狂风大作,随即倾盆大雨,似乎为项燕打抱不平。八字谶言传至秦兵耳中,士兵惶恐不已,引起阵阵骚乱,王翦安抚众兵将道:“此乃楚人妖言惑众,垂死挣扎,大家不必当真,楚国指日可破”,军心遂稳。

  王翦此番大败楚军,几乎消灭楚国全部力量,秦军稍作休整,转而进攻楚都寿春,数月轻而易举破城,俘虏楚王负刍,以楚王为挡箭牌,继续东进攻打昌平君。

  且说昌平君熊启,本楚国公子,其母为秦国公主,外祖父为秦昭襄王,曾仕于秦,在嬴政翦除嫪毐时出国大力,深受嬴政器重。后李信领兵攻打楚国,不甘祖国饱受秦人欺凌,终于良心发现,密谋反秦,逃回楚国,帮助项燕击败李信,声望大振。李信兵败不久,王翦率秦兵卷土重来,熊启仍与项燕并肩作战抗击秦军,两军僵持一年有余,后楚军大败,项燕自杀身亡,熊启逃至广陵,凭借威望又拉拢组建一支二十万人的义军,与项氏一族继续抵抗秦军。及至王翦攻破寿春,楚王负刍被俘,义军拥立熊启为楚王,王翦又亲率大军来打熊启。

  王翦一路挺进,到达广陵之后,命秦兵水陆并攻,昌平君熊启苦苦抵挡数月,终究抗衡不了王翦大军,战乱被杀,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,二十万大军几乎被消灭殆尽,只有少数人逃走,拥护项氏后人躲避秦军追杀。

  经此一战,王翦基本上消灭了楚国有生力量,楚国已彻底无力对击秦军,接下来王翦收拾残局,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攻下楚国其他几十座城池,次年,楚国土地上尽飘秦国旗帜,至此楚国全部领土划入秦国版图。早在王翦击败昌平君之时,秦楚战局已定,王贲自忖留下无用,请辞其父王翦回秦,后受秦王之命扫荡燕赵残余势力,王贲出兵,先后攻燕之辽东,赵之代地,俘虏燕王喜,代王嘉,燕赵彻底灭亡。随后楚国亡,王翦率大军凯旋回秦。

  王翦消灭了诸侯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,秦王嬴政大喜,大加封赏众人,待秦兵修养一段时日,嬴政即命王翦再次出征,去消灭最后的齐国,王翦深知“狡兔死良狗烹,飞鸟尽良弓藏”的道理,亦知秦王心性,推说年岁已高,身体有病,恳请告老还乡,王翦去意已决,嬴政好言相劝,也无法令王翦回心转意,只得悻悻作罢,放王翦离开,命王翦之子王贲领兵攻打齐国。

  却说王翦功高震主,却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认清局势,急流勇退,不贪恋名利,其非凡智慧令世人望尘莫及,王翦能在在变幻莫测,诡谲多变的风云漩涡中全身而退,得以善终,着实给后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。

  却说楚国被灭,诸侯六国只剩下一个羸弱不堪的齐国,齐王建这才深深感到恐惧,之前秦国派出大量间谍安插在齐王身边,又重金收买齐王身边重臣,蛊惑齐王,齐王建听信谗言,不思进取,认为秦国不会攻打自己,便一直亲附秦国,不做防备,幻想与秦国永远交好,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之时,坐视不管,不予救助,此刻见秦军汹涌而来,这才仓皇召集兵马,聚集国境西部,意欲抗拒秦军。

  却说王贲奉秦王嬴政之命,仍领兵十万前去攻打齐国,立姓亦随王贲出征。王贲领大军行至齐国,审时度势,不从西边正面进攻,留下部分人马虚张声势,迷惑敌人,自己却避开齐军主力,率大队人马悄悄迂回齐国北面,由燕国南边越入齐境,乘虚而入,直逼齐都临淄。齐军本无心应战,见秦军顷刻而至,措手不及,猝不及防,乱作一团,秦军所向披靡,齐军迅速土崩瓦解,齐王建见大势已去,令齐军放弃抵抗,出城投降。齐亡,王贲凯师回朝。

  至此,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,天下一统,四海归心。秦王嬴政灭六国,认为自己功劳盖过三皇五帝,采用皇帝称号,自称始皇帝,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熔铸以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命李斯和氏璧面刻“受命于天,既受永昌”八个篆字,环刻“双龙戏珠图案”,意喻万世传国。书同文,车同轨,统一度衡量,对外北击匈奴,南征百越,修筑万里长城,沟通灵渠水系,世人皆知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